只因这一个特质品学兼优的学霸挫败于美国校园!它为何能成为海外精英教育的焦点?

2022-11-01 19:38:00
bradley
原创
112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意识到要让孩子去接受国际化教育,于是,英语、STEAM、艺术……这些学科近年来都受到家长们很多的关注。然而,对于

  但是,这个在国内大部分体制内学校里被学科挤占、只求尽快及格不求热爱的体育教育,在欧美等国的高校校园里,却是极其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

  毫不夸张地说,体育是海外精英教育的焦点,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但在国内,却被众多学校、家长忽略了。

  作为排名全英前十的贵族学校,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也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母校。

  学校尤其重视让学生在团队运动和比赛中,去获得独立、沟通、协作、坚持、领导力、公平竞争、讲规则等人格品质,而这些都是一个人将来踏足社会、实现理想人生所必需的因素。

  在伊顿,学生要上8门左右的必修体育课,还有27门体育课可供选修。每周体育课时大约超过20小时,文化课时每周为30小时左右。这么算下来,伊顿的学生几乎每天都有半天在运动。

  学会赢,也学会输;学会去领导,也学会被领导;学会做极致的自己,也学会做团队的一员;学会什么时候去奋力争夺,也学会什么时候去承认失败;这些,都是我们人之为人的必修课。

  而在美国,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尤为突出。全世界,恐怕都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如此重视大学生体育,拥有完善和成熟的大员的选拔和竞赛体系。

  成立于1906年的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NCAA)代表了美国大学体育的最高水平,在美国主流电视媒体上,大学体育比赛几乎与职业体育比赛的播出量分庭抗礼。

  在美国历届总统中,特朗普曾是“纽约最好的棒球手”,奥巴马也是个运动天才,老布什总统曾是耶鲁大学棒球队队长。

  那些富有远见的校长认为,如果要培养未来领导美国和全球的领导者,就绝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标化成绩高、学术潜力大的学生身上,一个整天沉湎于书本的柔弱娇嫩的书呆子是不可能有能力应付真实世界里瞬息万变的种种挑战的。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和商业来说,一个人能具有野性精神、坚毅性格以及对人性洞察的能力,比对他在学术上拥有多么好的成绩要重要得多。

  而这些品格和能力,就需要一个孩子长年累月地从体育运动中去磨练,去获取。即便是对那些希望将来更专注于获得学术研究上的成就的学生来说,强健的体魄也是他们全力以赴的基石。

  当海外的教育不仅仅把体育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活动,更视为一种锻炼人格的重要方法的时候,国内的大部分学生,却因为学校和家庭的不重视,对体育这项很不擅长。结果一些在中国家长眼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跑到到海外校园,就在体育这一项上被美国学生拉开了一大截。

  一位在伯克利读博士的中国女生,曾经在网上发帖,感慨自己在伯克利就读时在体育项目方面遭遇“翻车”的经历。

  “我在伯克利上武术课。每次做完准备活动(跑四圈,横着跳两圈,竖着跳两圈,拍地板说“哈”跳两圈,然后触地跑压腿打拳马步弓步来回很多圈),当其他美国学生照样生龙活虎,而我像生完孩子一般跪在地上的时候,我就明白,我在中国受的十四年体育教育——小学六年、中学三年、高中三年、大学二年,真心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氛围实在太强烈了。大家都运动我也不好意思不运动了。那么我也运动吧。我想到我学过游泳。于是我抱上泳衣泳镜兴冲冲地跑去佩尼威尼体育馆的三层游泳池。半小时后我就像一只落水的鸡,旁边的歪果仁嗖一下来嗖一下去,而我抱着水线瑟瑟发抖。上臂嫩肉被水线卡出乌青,小腿肚子嘎嘎地抽着筋——而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救自己。那个泳池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上游泳池之一,最浅水深两米,边缘没有任何踏脚的地方。除了游到台阶边,没有任何回去的办法。”

  正如女博士文中所描述的,对美国高校的学生来说,运动好像是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的事情。路上随便碰到一个同学都会告诉你说:“我去健身房。”

  而在国内的教育中,体育课和体育运动的占比,和学科课比起来,可能真的少得可怜。特别是高三一年,体育课随随便便就会被取消。上课之前,某科老师就会进来说一句:“体育老师有事,这节课改上XX。”

  学生每天在学校接受到的最多体育活动,可能就是早操和课间操。一个学生如果能在座位上埋头苦学,稳坐板凳一整天,似乎就成了“好学生”的榜样。哪怕TA在体育方面特别不擅长,也是完全不影响TA的学术成绩,及学校、社会对TA的评价。

  那位在伯克利攻读的女博士在她的文章里说道,自己曾经是在学校升旗仪式上站着站着就能晕过去的那种身体素质,然而在伯克利的校园里,因为被全校浓厚的运动氛围和体育精神所带动,也开始不得不运动起来。

  日复一日的坚持,让她从被动带动变成了主动去运动,从一个运动废柴,到了后来,竟然也能“轻松地跑完两英里(相当于三千米),跑完了照常去上武术或者击剑”。

  三千米,在多少女生心里,简直是不可实现的人生终点。别说三千米了,回忆里,多少女生都曾倒在八百米跑的终点线上。

  但其实,极少有孩子是天生不喜欢运动的,哪怕是身体素质很弱的孩子,也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体育训练,慢慢锻炼到一定程度的。

  并非我们国内的学生,就特别不擅长,或很少有喜欢运动的。而是在他们没来得及发展出自己喜欢玩的运动之前,很多学校、家庭的教育就已经扼杀了他们的这种潜能。

  他们压根还没体会到运动的那种乐趣,还没机会去运动场上学会如何和团队一起赢得共同的胜利,更不提只有在竞技中才能获得的那种快乐、自信、成就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海外学校的招生办老师,会觉得体育棒的学生,才会更具自己思想,拥有更有趣的灵魂,而青睐于在体育特长生中,去选拔生源。

  但如果真的让孩子去撒欢玩体育,很多家长又会担心,每天就这么点时间,被体育占用掉的时间多了,学习的时间就少了,那还能学得好吗?

  从小一直听到有一句话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似乎一个学生如果体育方面特别好,就很有可能会脑袋不灵光,学科成绩一般般。

  每年《哈佛深红报》(The Havard Crimson)都会对新入学的哈佛新生们,发起一项自愿的匿名调查,以对哈佛新生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呈现。

  哈佛学子中,一周学时长超过50个小时的,只占3%;8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高中阶段的一周学时,不超过30个小时,算下来日均才4小时左右。

  也就是说,哈佛学霸们在高中阶段,并非只是埋头苦学,更重要的是学的效率怎么样,是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吸收更多的知识。

  而对比同一年对国际学生做测评的PISA数据来看,中国学生校外阅读时间是最长的,每周花费的总时长超过55个小时,比学业成绩同样突出的芬兰学生,整整多出20个小时。

  同时,因为美国教育体系中,对体育和公益非常重视,哈佛学生在体育活动和社区服务这两项的参与人数,均遥遥领先。74%的受访者表示,最受欢迎的高中课外活动是社区服务;其次,是体育运动,参加学生人数占到了57%。

  可见,一个人的学术成绩的高低,和学习时长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的方法和效率。而海外高校的学霸们,普遍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区公益和体育运动上。

  体育运动非但不是和学习处于驳论的对立面上,反而在帮助一个人获取好成绩上,或许还会有不少潜移默化的助力!

  在已经过去的2020年暑假里,有一个长沙的“另类虎爸”罗格,对儿子罗汉的一条“家规”,曾引起了家长群的广泛议论。

  一听说是“虎爸”,或许会让人以为爸爸在孩子的学科成绩上抓得特别狠,但其实这位爸爸,并没有在暑假里把孩子送去任何一个兴趣班,而是给儿子立下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

  每天要有足够的户外运动时间,“不玩到两小时不准做作业”!而且,你可以玩得更久,但绝对不能低于两小时!

  上午10点半罗格就与儿子罗汉开始了一天的户外活动。从划艇、浆板,到竹漂、爬树,一样样地玩过来。

  这个一反常规的“规定”从儿子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执行,目前已经进行两年了。在父亲的带领下,年仅9岁的罗汉,已经熟练掌握了很多同龄人可能压根都还没接触过的户外生存的技巧。

  “孩子的学习是多方面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太过看重孩子成绩的家长们,只是把自己对于未来的焦虑和恐惧传递给了孩子。”

  而对于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罗格坦言罗汉除了体育,其他学习成绩并不特别拔尖,不过他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都特别强,而且遇到困难都会先思考后请教。

  在采访视频中,可以看到,虽然因为在运动中落水被湿了个精光,但罗格小小的年纪,面对挫折却仍面带微笑地说:“没有(想过放弃),会想把它学好,因为越难走的路,通向最美的日出。”

  这是对自己和未来充满着多么强烈信心的孩子啊!我们希望培养的,不正是这种能拥有踏平人生艰难险阻的底气的孩子么!

  人生是条很长的路。我们如今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去获取将来能够顺利踏足社会的良好品质和力量。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离开时,一个优秀的孩子才会继续快乐而自信地前行在人生道路上。

  或许正是因为体育运动对一个人的成长锻炼上具备如此不可忽略的作用,海外高校才会如此注重体育教育,甚至把它作为培养精英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法。他们认为,通过体育运动,一个学生能获得远比学术成绩更重要的这些能力:

  很多高校都把培养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导者,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而一个领导者,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更需要极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可以说,这些情况在团队竞技中作为一个队长,是时常会遇到的。只有一个人能在这些情况下,展现出个人的卓越品质,才是对这个人是否具有领导力的线、懂得在遵守规则、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品质。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要遵守规则、诚实公正地对待内心,不可以作弊和撒谎。而任何一场体育比赛,都涵盖了对于规则和公平性的要求。让孩子从一场比赛中学到的东西,或许会在他心里产生更大的触动,而这个触动远比我们说教的力量要大得多。

  海外高校特别鼓励学生多参加团体比赛,因为一个团队想要获得胜利,就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可以的,更多的是要依靠团队共同的努力。这就需要每个队员都能彼此互相了解,考虑如何发挥团队效果的最大化,而不是个人技能的展现——还有无论成败,同舟共渡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记录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在赛场上,所有人都致力于更高、更远、更快的记录。这种永不停止地向人类极限发起挑战的精神,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会让一个学生从中感受到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并促使自己能勇敢走出舒适圈,挖掘、挑战自我更深一步的潜力。

  人生就和赛场一样,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不能只懂得享受荣誉和胜利,更要学会如何与失败相处,如何不被挫折。

  一个孩子在体育赛场上所能磨练的,正是可以让他们今后能适应真实社会的“生存法则”。赛场,就好像一个微观的人生场,一个未来的模拟职场

  特别是在一些国际化的学校里,体育已经不单单是只要达到及格线就可以过关的一门学科,而更是一个用来锻炼学生体格和品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渠道。

  很多国际化的学校,都拥有不止一个的户外操场,篮球、足球是基本都会具备的体育项目,有些学校还设置了马术、皮划艇、飞碟、曲棍球、棒球、柔术等非常丰富的体育项目,甚至有些体育科目还是学生的必修课。

  这些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者们认为,体育是培养学生全人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项,是和学术成绩同等重要的科目,不仅仅是为未来有利于申请海外学校,更是一切基础教育的根基。

  虽然并非每个孩子都一定要进入像剑桥、哈佛这样的高校学府,但每个人都可以去通过体育发掘自己的潜力。即使未来不见得能获得世人眼里定义的成功,也有极大的概率让自己拥有一个快乐、充实的人生。

文章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人: IM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 400-123-4567
传真: +86-123-4567
地址: 甘井子区东北北路101号